鲁网7月3日讯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拓展、核心素养稳步落地的时代新背景,济南第十八中学联合济南育贤中学、菏泽一中,聚焦学生本位,聚焦课堂变革,开展了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科研课题——《初中历史“小述事”教学法在初高中历史教育衔接中的应用与价值探究》,探索一条能够有效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思维活力的实践路径。
所谓“小述事”,也就是“小切口、深叙事”,以故事化教学为载体、以问题引导为核心的教学方式,该课题依托真实的课堂环境,依托教师团队的教研、课堂教学实践与学生跟踪调查等方式,逐步夯实教学理念基础,推动课堂变革。
一、课题缘起:为“教学断层”寻找连接之桥
从当前教育教学实践来看,初中历史教学把重点放在基础知识记忆上,而高中历史强调的是史料阐释、逻辑思辨和观点塑造,造成一些学生升入高中后陷入“理解困难、表达欠缺、兴趣不足”的适应困境,尤其随着“新课标”要求被进一步提高,教师怎样引导学生从“被动接受”过渡到“主动建构”,成为历史教学亟需攻克的难关。
以济南第十八中学为主体的课题组,将核心问题作为研究重点,提出把“小述事”教学法当作教学突破口:经由对小人物、小事件、小细节的叙说,串联宏观背景、清晰逻辑与关键主题,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、理解与表达方面的双重提升。
图1:课堂教学掠影,学生认真听课、积极发言
二、课题设计:从“理念到操作”的系统建构
自课题立项,课题组就依照“可推广、可验证”思路开展工作,聚焦教学理念搭建、课例开发与课堂实践开展研究,探求“小述事”教学法在初高中历史衔接方面的可行道路。为确保实践落地,团队坚持边研究、边试教、边调整,不断推动理论与课堂深度融合。
在教学设计上,课题组坚持“故事表达、问题引导、结构思维”的核心理念,开发了15节“小述事”教学片段,内容涵盖洋务运动、辛亥革命、抗战人物、改革开放等主题,逐步构建起“叙事—理解—迁移”相结合的课堂路径。每节课都注重情境导入、问题牵引与表达输出的有机融合,从教学设计到学生产出,形成完整、闭环的课堂结构。
图2:教研活动现场,教师分组讨论教学案例